[小狐熊週記] 20220822 爸爸陪讀的孩子,成績表現比較好 Fathers talking and reading with their 3-year-olds during shared bookreading


又想來記錄一下親子共讀心得了。
經常談這個話題,因為我每天下班回到家的時間,差不多就是要讓小狐熊準備就寢的時間了。
所以我跟小狐熊絕大多數的互動時間,都是在睡前的共讀中度過的。

最近看到一篇文說:
研究發現,相較於媽媽陪讀,由爸爸陪讀的孩子:
  • 2-3歲時的智力商數較高
  • 學齡前的認知表現及情緒相對穩定
  • 國小階段的閱讀及識字能力較佳
  • 12歲時的學業成績較好
  • 12歲時的語言(詞彙量、表達及理解)分數較高

以我狹隘又偏頗的經驗與印象,我就想起了曾經看過的統計資料
  • 考高中的時候,建國中學的招生名額較北一女中多,但最低錄取分數亦較北一女中為高。
  • 考大學的時候,建國中學的學測滿級分人數較北一女中為多,且多得不成比例。

(當然,以上的男女差異都是指平均而言,畢竟我們家就是個明顯例外。
以我們家所有的建北校友來說,不論是升高中的考試成績,或是升大學的考試成績,建中的表現均遜於北一。)

所以當看到關於「爸爸陪讀的孩子,成績表現比較好」的研究結論時,
我對此的解讀是「比較會考試的老師,所教出來的學生也比較會考試」
感到非常合情合理。


造成性別差異的因素非常複雜,從先天到後天再到社會環境都推了一把。
所以我們在做性別相關的研究或推論的時候,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
所以容我聲明一下,本篇是「感覺文」,講的東西都是「我覺得」
不是什麼研究整理或是嚴謹的邏輯推論。頂多當作我個人未經證實的假說吧。

我覺得 男女的能力確實存在著天生差異,但不是能力高低的差異,而是能力種類的差異。大概就像是猴子和魚的差異。
平均而言,男女課業成績高低會有差異,不是因為男生能力比較強。
而是當代社會剛好比較推崇男性所擅長的能力。

就有點像是理組的平均薪資較文組為高,並不是因為唸理組的人比較厲害,
而是目前的經濟環境對於理組技能的需求平均而言比較高而已。

當目前的社會與經濟環境,平均而言對於男性擅長的特質能力比較重視、該類型人才需求比較高的時候,
培養人才的學校,自然會傾向配合訓練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並以此自豪「作育英才」。
所以學校的成績評量概念通常是「你的能力有多符合社會所需要的能力類型」,愈符合的人就愈高分。
是以當社會需要的能力稍微偏向男性比較擅長的能力類型時,男性在學校的課業成績自然較容易取得高分。


所以我蠻相信這些研究所聲稱的「爸爸陪讀的孩子,成績表現比較好」
但我同時也覺得,好成績是取捨來的。
如果有人願意去研究,應該也可以得到類似這種研究成果:
  • 由爸爸陪讀的孩子,察言觀色、閱讀空氣的能力較低
  • 由爸爸陪讀的孩子,展現出較低的同理心
  • 由爸爸陪讀的孩子,其未來伴侶的幸福感較低

不過我猜應該會包裝成比較正面的表述
  • 由媽媽陪讀的孩子,察言觀色、閱讀空氣的能力較高
  • 由媽媽陪讀的孩子,展現出較高的同理心
  • 由媽媽陪讀的孩子,其未來伴侶的幸福感較高

其實上面提到那篇文,不但講了結論,也分析了爸爸陪讀的具體特性與影響機轉。
所以如果單純想要追求智商高、成績高,媽媽完全可以自己根據文中所描述的特性來模擬爸爸講故事的方法。我想應該會有差不多的效果。

只是不知道值不值得😆


還好,我們家小狐熊的爸爸媽媽都有陪讀,
不管各有什麼好處都不漏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41028 小狐熊筆記

[小狐熊週記] 20241014 百無一用是書生

[小狐熊週記] 20240923 信任感的貝氏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