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熊週記] 20250414 怪物實驗
1939 年,語言病理學家溫德爾.強生(Wendell Johnson)主導了一項備受爭議的實驗, 這個實驗後來被稱之為怪物實驗 (Monster Study)。 「怪物實驗」這個名稱帶有兩層涵義: 既指實驗者冷酷無情的怪物人性, 也指無辜兒童在這個實驗中被改造成了不正常的怪物。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可怕實驗呢? 且從這位實驗的主導人強生開始講起。 強生是一位深受口吃所苦的口吃患者,但他並不是從小就口吃的。 他在五、六歲的時候還是一個口齒伶俐的小男孩, 但有一次,他的老師提到他有口吃徵兆, 他的父母便開始感到擔憂, 而愈擔憂就讓強生愈口吃,強生愈口吃也就讓父母愈擔憂。 這竟彷彿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後來強生真的開始嚴重口吃了。 強生在家人帶領下四處尋求治療方法。 還嘗試了一些不太科學的信仰療法與脊椎按摩,甚至還進入了專門治療口吃的學校。 他用盡各種方法想要治癒這個問題,卻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 病情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而他本身是如此強烈想要改善自己口吃的毛病, 於是他朝著語言病理學這個領域努力發展。 他曾經自述道:「我之所以成為一名語言病理學家,是因為我自己就需要一個。」 當時醫學界看待口吃的主流想法是口吃的原因主要是生理異常。 但強生不接受這個論點! 強生是如此的想要改善口吃, 於是他使自己相信「口吃是能夠藉由後天的努力來治癒的。」 並提出了一個理論: 當幼兒出現正常的口語不流暢時,如果父母過度焦慮並貼上「口吃」的標籤, 孩子察覺到這種負面評價後會變得緊張、自我意識過強, 進而在說話時更加結巴,久而久之發展成真正的口吃 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口吃不是從孩子的嘴裏開始的,而是從父母的耳朵開始的。」 這個理論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但他仍需要一個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的假說。 怪物實驗,就是在這種充滿私人動機與預設結論的情況下開始的。 他在孤兒院找了22位年齡約5至15歲的孤兒,分成兩組: 一組標示為「說話正常」並持續給予讚賞和正向的言語訓練, 另一組則標示為「口吃」,而且任何細微的口誤都受到嚴厲批評和指責。 果然,一如強生的預測以及期待, 那些原本口語流利的正常兒童在被貼上「口吃」的標籤後,出現了各種可怕的效果, 包含說話明顯減少,語速降低, 異常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經常感到羞愧和不安。 而且逐漸接受並認定自己的說話「有問題」,一旦出現不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