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自動化」標籤的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30925 我發現了一種爸媽又能偷懶、孩子又能快速學會識字的好方法 I found a great way for parents to be lazy and children to quickly learn to read.

圖片
我很會唸書,特別是唸中文。原則上書上寫什麼,我就唸什麼。 我原本沒有意識到這種死板板的唸書風格有什麼利弊。 但以後見之明來看,這對於練習識字似乎非常有幫助。 因為我每次唸書都紮紮實實地照本宣科, 聽的人很容易就把書上的字形和我口中的字音連結起來。 書上有寫的字,就一定會聽到我唸出來;我嘴巴有唸的字, 就一定在書上找得到。 不小心沒聽清楚我唸了什麼?沒關係, 只要看一下前段文字就知道剛剛錯過了什麼,輕鬆補上! 想預知接下來我會唸出什麼?很簡單, 只要看看下一段文字就能知道即將要唸出什麼,輕鬆預測! 也就是說在我的親子共讀的時光裡,識字的人就可以擁有 鑑往 與 知來 的能力。 有誰不想要有這樣的能力呢? 所以小狐熊都快速學會識字了。 而且這種毫無變化的死板唸書法, 讓人在這個變動無常的世界裡能夠獲得一種安全感與安心感。 讓你在人生劇情的推進中,總能有所依託。 你可以相信即將發生的一切都不會超出規則,更不會打破規則。 這個規則就是:「書上寫什麼,講者就會講什麼, 聽者就會聽到什麼。」 我的唸書風格死板到一個地步,就好像電腦語音一樣, 包括狀聲詞和語尾助詞我也都照著注音唸。 就連寫成中文字的台語或外來語,我也還是唸中文字。 例如「吃緊弄破碗」,我就會是唸中文而非台語。 所以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小熊日常口語講出「哈囉」。 仔細聽會發現小熊的發音不是 Hello,也不是哈嘍。而是哈羅。ㄏㄚ ㄌㄨㄛ ˊ。即標準中文注音的發音。 其它像是「爸爸」「媽媽」,我也都是照著注音唸,不會擅自改成「 把拔」「馬麻」這種讀音。 如果有疊字,例如人物「奇奇」、東西「球球」, 我都會唸二聲和二聲,而不會唸「起奇」或「糗球」。沒有為什麼, 只因為注音就是這麼寫的。 有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和通俗讀音不同, 我也都優先唸目前的正確讀音。 例如「蛤蜊」我都唸隔離。 例如「法國」「法文」「法式」我都唸髮國、髮文、髮式。 其它族繁不及備載。 不過能唸對的字詞當然是僅限於我知道正確唸法的那一小部份。 有些詞我自己壓根兒就唸錯,也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跟著訛傳下去。 像是我之前一直把金桔唸成金吉,過了很久才導正。( 正確發音應該唸作金橘) 但是這個詞小狐熊倒是學得很正確。以至於有時候我在講「荊棘」 時,小熊還會糾正我「是金橘啦!」 我只好補充解釋我要講的真的是有刺的那個荊棘, 不是金桔檸檬的金桔。 我唸起書來固然死板,但親...

[小狐熊週記] 20230828 苦上加苦的咖啡因 Bitter on Bitter Caffeine

圖片
  小狐熊上禮拜五放學各帶回來一小包「紅玉紅茶爆米花」, 說要給爸爸媽媽一人一包。原因是這個爆米花裡面有茶, 不適合小朋友吃。 在日常三令五申之下,小狐熊都很知道哪些食物不適合小孩吃, 例如堅果、巧克力、以及各種含有咖啡因的茶、可樂、咖啡等。 平常如果我突然拿出了什麼新奇的食物, 小狐熊就會湊過來好奇問道「這個適合小孩子吃嗎?」 彷彿在小狐熊框架中,全世界的食物就分成兩類:1. 小孩可以吃的 2.小孩不能吃的 不過現實情況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像是吃吃堅果,也未必真的會發生什麼嚴重後果。 即便嗆食意外頻傳,還不是只有那些會嗆到的人才會嗆到、 大多數還沒嗆到的小孩吃來吃去不都好端端地沒事嗎。 有必要這麼嚴格禁止小孩吃嗎? 只因為有噎到窒息的風險,就禁止食用堅果。 這不完全就是字面上的「因噎廢食」嗎。 不過每個父母也都有自己的裁量權,要不要因噎廢食、人各有志。 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接收相同的客觀資訊後做出不一樣的主觀判斷。 大家互相尊重即可。 所以每一家通常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家的行為準則。 而我們家的基本準則就是「避免浪費」。 什麼是浪費?甘冒一些不必要的健康風險,就是一種浪費。 畢竟那些跑醫院的時間、那些花在醫療的相關費用, 原本可以拿來做一些更好玩的事的, 可能只因為一個花生米大的意外,就通通浪費掉了。 但那些冒險的不良後果並不一定真的會發生,只是 有可能會 發生而已 ,這樣也要叫做浪費嗎? 是的。這是一種期望值上的浪費。 假設我們家原本每月淨收入的期望值是100元, 而食用堅果會造成期望值下降2元。以我們家的觀點來說, 這個造成100元變98元的行為就形同是浪費了2元。( 不過以整個社會的觀點來說,實際浪費的程度未達2元。 因為我們家短少的2元一部份會流入醫療體系, 其中一部份會成為醫療人員或醫材廠商的收入。 所以概念上會產生部份財富移轉, 但無可避免的總還是會有部份資源浪費。) 過去我們完成了各種自動化任務,例如小狐熊喝奶自動化、 小狐熊穿衣自動化、小狐熊刷牙自動化。這些早期的投資, 後來都陸續收獲回報了。 而且小狐熊自動化任務不僅在低層次的瑣事上推行而已, 我們也戮力推動了小狐熊講故事自動化、小狐熊學習自動化。 現在小狐已經可以自己出去獵取知識,再回來跟我分享新知了。 最近還有一項正在努力推動的項目是「小狐熊提醒自動化」, 意即不用我出言提醒,而是小狐...

[小狐熊週記] 20230522 機器小熊與後設小狐 Bot Bear and Meta Fox

圖片
  小熊機器人 前幾天我因為在工作上不小心犯了錯,覺得懊悔又自責,心下鬱鬱, 想找人抒發一下。 於是我問小狐要不要聽我講講讓我心情難過的個人故事, 結果小狐沒啥興趣,繼續看他自己的書。 於是我又轉頭問小熊要不要聽我講這個難過的故事, 小熊點頭答應了。 我突然想起之前訓練 AI 機器人的經驗,便在開始講故事之前,先向小熊下了個指令: 「待會我講完故事之後,你要拍拍我,跟我說『沒事的~沒事的~』 」 後來我故事講完了,小熊果然依約拍拍我,跟我說「沒事的~ 沒事的~」。 我頓時大感安慰。 我想起了前陣子看到有人把 ChatGPT 訓練成情人角色時,我曾說:「 不管是絨毛娃娃或2D動漫角色亦或是 AI 聊天機器人,雖然都不是真人, 但他們所提供的情感慰藉卻是真實又實在的。」 小熊聽完了我的故事,似乎既無法理解也無法體會。 但小熊光是機械式地執行我下的指令,就足以讓我大感安慰了。 看來訓練機器人的技巧,在真人身上一樣適用。 這次經驗也強化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如果你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就得要直接講出來才行。 不要期待對方會通靈會讀心。光是在別人面前哭泣是沒用的, 別人無法因此理解你。若是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心理, 儼然是陷對方於不義。 想要對方拍拍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講出來。 我今天在家不小心撞到頭,我也是直接跟小熊說「你可以拍拍我說『 沒事的~沒事的~』嗎?」 結果小熊直接跟我說「不要!」 小狐後設學習 小狐最近有時候在提問問題時, 會在得到答案之後再進一步追問我說「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然後我就會跟他分享我的求知過程。有時候是用歸納法, 有時候是用演繹法。 前天我們全家一起吃火鍋, 小狐發現了一個以前沒看過的圓滾滾火鍋料,遂發問這是什麼東西。 我說這是起司燒,裡面有包起司。 小狐吃了一口發現裡面果然有包起司,大為驚奇, 問我是怎麼在還沒吃的時候就知道裡面有包起司呢。 我就分享了我以前是怎麼搜集資料、怎麼訓練模型, 以至於今天能夠正確辨識出這是超司燒。 (我不但 train 小熊的時候是當機器人在 train,我 train 自己也是當成機器人在 train 的 ) 我之所以特別留意到了小狐這個提問層次的升華, 是因為這個概念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學習如何學習」。 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拆解自己學習的步驟, 作為未來改善學習方法的參考。我稱之為後設學習。 看得出來...

[小狐熊週記] 20230501 把握開發自動化的當下 Seize the present moment of developing automation

圖片
小狐熊本週即將四歲囉! 前幾天我跟別人提起說:「我快要把講故事這件事自動化了! 之前都要由我來唸故事書來給小狐熊聽, 現在小狐熊快要可以唸給自己聽了!」 養育小孩就像是一個大型的自動化專案, 要不斷地培養孩子自己負責愈來愈多的工作。例如自己吃飯、 自己收拾餐具、自己洗手、自己穿衣穿鞋……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育兒瑣事都盡量自動化,減少父母的手動工作。 當整個自動化專案完成之日,就是父母功成退位之時。 我突然想起來好像有某一篇小狐熊週記在談這件事, 剛剛就翻出來讀了一讀。一讀之下覺得文字雖然不怎麼樣, 但是這個自動化概念倒是相當動人: [小狐熊週記] 20211018 自動化 回顧過去育兒路上每一個小狐熊項目的自動化,都讓我深受感動。 包含吃飯的自動化、收奶瓶的自動化、上推車的自動化、 洗手的自動化、穿衣穿鞋的自動化……每一個小任務自動化的背後, 都代表了生活層次的提升。 我們終於可以把心力從低等需求解放出來, 拿來投資在更高維度的互動之上。 而「兒女自動化」的終點,就在孩子可以完全自己獨立生活、 自給自足的那一天。屆時就算父母完全不投入, 孩子也能自動運行下去。 那我是不是也在殷殷期盼著那一天的到來呢? ……沒有啊。 在我從事寫程式開發的日子裡, user 的需求時時都在動態調整,時不時會出現「我程式都已經寫完了, 卻被告知這個功能不需要了」的情況。 我當時就跟 PM 朋友分享道:「對於這種情況我並不介意。 我負責的就是把功能做好。至於做好的功能有沒有正式上線, 我不在意。」 因為在我把問題想完、想通,並且把程式完成的當下, 我就已得證此道,也已經得到我應得的滿足與喜樂了。 這個程式最終上線與否,對我從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收穫毫無影響。 寫程式的人常常圖的就是那個有趣的體驗。 當我完整解決了一個問題的時候,那個解題的體驗也已經就地圓滿。 在我眼中「程式都已經寫完了,卻被告知這個功能不需要了」 的情況,就像當我玩完了一整場密室逃脫,所有謎題都思考過了、 也都成功解開了,心滿意足地走出店家後,老闆才突然追上來說「 不好意思,因為種種的江湖因素,我們不能把你算是成功通關喔!」 so what? 我都已經玩完整場了,該享受的樂趣也享受完了。 到底能不能被登錄為成功通關,我並不介意。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 我們生養孩子所圖的不只是未來到了人生終點的時候可以在檢核表上 打一個勾, 也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