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小狐熊週記] 20230529 家當然不是可以不講道理的地方

圖片
比起養育一般的手足,養育雙胞胎的父母更常會被問的問題就是:你比較愛哪一個孩子? 這真是個大哉問。 如果是認真的問答,我習慣從「愛」的定義開始討論。 既然你問我比較愛誰,我想先好奇一下你覺得的「愛」是什麼呢? 不過事實上幾乎沒有人跟我認真問答。大家隨便問問, 我也就隨便答答。 不管各人心目中的「愛」是什麼定義,大抵都是主觀的。 父母對孩子主觀的「愛」難以衡量也難以驗證, 不過有一些相對客觀的數據倒是無可爭論。 例如: 對話的字數 相處互動的時數 相處時平均均每小時生氣次數 相處時,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比例 不管你說我比較愛哪一個孩子,我大概都不認同。 不過如果你要說我花了比較多時間在跟其中一個孩子相處, 我就會說「是的,你說得對」 歸納來說,當孩子愈能夠理性溝通,我們相處的質與量也自然會愈高。而無法理性溝通的孩子,我們相處情況也就自然惡劣下來。如此在並不偏心的情況下,仍然有可能產生看似偏心的結果。 在力求公平的制度下,產生了不公平的結果。 我想起了我們的升學制度。 在不考慮特殊加分以及特殊選才的情況下, 單憑分數論高下的考試制度在某方面來說是一種公平。 讓考生無論性別、年齡、種族、貧富、健康,都能夠公平較勁, 反正一翻兩瞪眼,分數高者就贏。 帳面上不偏愛任何一個孩子,是考試所謂的公平。 但其實考試制度還是特別偏愛了某一種孩子, 那就是有錢人家的孩子。 在我的感覺裡,考試入學制度一方面說著「我沒有偏心, 我沒有偏愛哪個孩子」,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一年一年過去, 我們每年看到雀屏中選的結果都明顯偏向家庭收入較高的孩子。 這不是賄賂、買槍手或走後門, 純粹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平均而言真的比較會考試。( 請參見小狐熊週記  財力與智力 ) 就像是父母聲稱「我沒有偏心,我沒有比較愛哪個孩子」, 但是每次有好玩的機會釋出, 都有較大的機率提供給比較能理性溝通的孩子。 這也不是什麼不公平的制度或手段, 純粹是理性溝通的孩子平均而言比較會思考比較會行動。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描述: 與其說是考試制度偏愛某些孩子, 也可以說是這些孩子更有能力去爭取到這些機會; 與其說是父母偏愛某一位孩子, 也可以說是這位孩子更有能力去爭取到這些機會。 沒有完美的公平,只有能力的高低。你有能力你就盡管拿去。 也許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愛能做到真的不分高低, 但家庭資源的分配終究是零和遊戲。 父母心中的愛也...

[小狐熊週記] 20230522 機器小熊與後設小狐 Bot Bear and Meta Fox

圖片
  小熊機器人 前幾天我因為在工作上不小心犯了錯,覺得懊悔又自責,心下鬱鬱, 想找人抒發一下。 於是我問小狐要不要聽我講講讓我心情難過的個人故事, 結果小狐沒啥興趣,繼續看他自己的書。 於是我又轉頭問小熊要不要聽我講這個難過的故事, 小熊點頭答應了。 我突然想起之前訓練 AI 機器人的經驗,便在開始講故事之前,先向小熊下了個指令: 「待會我講完故事之後,你要拍拍我,跟我說『沒事的~沒事的~』 」 後來我故事講完了,小熊果然依約拍拍我,跟我說「沒事的~ 沒事的~」。 我頓時大感安慰。 我想起了前陣子看到有人把 ChatGPT 訓練成情人角色時,我曾說:「 不管是絨毛娃娃或2D動漫角色亦或是 AI 聊天機器人,雖然都不是真人, 但他們所提供的情感慰藉卻是真實又實在的。」 小熊聽完了我的故事,似乎既無法理解也無法體會。 但小熊光是機械式地執行我下的指令,就足以讓我大感安慰了。 看來訓練機器人的技巧,在真人身上一樣適用。 這次經驗也強化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如果你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就得要直接講出來才行。 不要期待對方會通靈會讀心。光是在別人面前哭泣是沒用的, 別人無法因此理解你。若是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心理, 儼然是陷對方於不義。 想要對方拍拍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講出來。 我今天在家不小心撞到頭,我也是直接跟小熊說「你可以拍拍我說『 沒事的~沒事的~』嗎?」 結果小熊直接跟我說「不要!」 小狐後設學習 小狐最近有時候在提問問題時, 會在得到答案之後再進一步追問我說「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然後我就會跟他分享我的求知過程。有時候是用歸納法, 有時候是用演繹法。 前天我們全家一起吃火鍋, 小狐發現了一個以前沒看過的圓滾滾火鍋料,遂發問這是什麼東西。 我說這是起司燒,裡面有包起司。 小狐吃了一口發現裡面果然有包起司,大為驚奇, 問我是怎麼在還沒吃的時候就知道裡面有包起司呢。 我就分享了我以前是怎麼搜集資料、怎麼訓練模型, 以至於今天能夠正確辨識出這是超司燒。 (我不但 train 小熊的時候是當機器人在 train,我 train 自己也是當成機器人在 train 的 ) 我之所以特別留意到了小狐這個提問層次的升華, 是因為這個概念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學習如何學習」。 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拆解自己學習的步驟, 作為未來改善學習方法的參考。我稱之為後設學習。 看得出來...

[小狐熊週記] 20230515 稱讚與被稱讚都是需要練習的 Praising and being praised takes practice

圖片
  繼小狐熊上週作為五月壽星上台被慶生之後, 本週母親節又有一個上台跳舞的機會。 上次被慶生時,小狐熊兩個人在台上都還算是落落大方,令我佩服。 只是這次小狐就死活不願意上台,先是半推半就到了台上, 然後就嚷嚷著「我不要~我不要~」然後又下台來。 直接放棄這次表演機會。 而小熊則是穩穩地跟著隊伍到了台上, 看著小狐在一旁鬧彆扭也不為所動, 然後音樂一下就跟著老師的帶領穩穩地跳完了一首歌的舞蹈。 小熊很願意配合上台,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小狐很不願意配合上台,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小狐上次很願意配合上台,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小狐這次很不願意配合上台,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知道背後一定有原因,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而已。 就像是在開發寫程式的時候,常常會遇到: It doesn’t work...... why? It works...... why?  對此我們只能以謙卑的心態面對。 小熊當天表演完之後,果然得到許多讚美。 很多人特別跑來跟小熊說他跳得真好。 我也給出了客觀的評語:「 小熊無疑地是所有上台的女生裡面跳得最好的!」 (表演跳舞的小朋友裡只有一個女生。就是小熊 ) 其實我還是有從主觀角度對著小熊盛讚了一番啦, 上面這句客觀評語只是在跟狐熊媽媽說笑時講的, 不是我真的跟小熊說的。 不過小熊在台上跳舞時也看不出什麼情緒; 台下觀眾拍手歡呼時也沒什麼表情;下台之後, 面對大家的稱讚也沒什麼反應。 從頭到尾就是認認真真地把動作做完了。 我也不知道小熊心裡到底覺得這是一件好玩的事還是無聊的事。 不過也許只是我看不出來而已。 因為就在這天早上我剛好又惹狐熊媽生氣了,但我當下也沒看出來。 直到狐熊媽明文講出來,我始知原來狐熊媽生氣了  人的情緒是很深層的,不講出來實在無法確定。所以我也保留著「 小熊其實有表達出情緒,只是我沒看出來」的可能性。 稱讚是需要練習的 小熊跳得真的很好,不管是從客觀或主觀來說都是如此。 我對小熊說:「你跳得很好!看得出來你一定是有很認真練習過! 雖然我沒有看到你練習的樣子,但我推測你一定有認真練習! 沒有認真練習的人是不可能跳得這麼好的!」 我三句不離「練習」  我所重視的價值觀,就在隨口的稱讚中不停地流露出來。 而「練習」這個詞的確也是我跟小狐熊的日常對談中, 出現頻率顯著較高的詞彙。 小狐熊∶「爸爸你怎麼這...

[小狐熊週記] 20230508 小狐熊四歲囉~再也不是三歲小孩了

圖片
小 狐 熊 在5/5當天滿四歲囉~ 為了表達我對 小 狐 熊 生日的重視, 所以這天我放棄了向來珍視的打球時光, 早點回家跟 小 狐 熊 吃飯慶生。 因為 小 狐 熊 是在5/5中午出生的,我回家看到 小 狐 熊 還跟他們說「 哎喲~早上出門說再見的時候你們才三歲多, 晚上再看到你們就已經四歲啦!」 我沒什麼過生日的習俗。 在我看來生日不過就是給大家一個向壽星表達愛與感謝的機會。 這種事情如果每天都在做了,就不需要靠生日再次強調一次。 就像妻子如果在我生日送我一份生日禮物, 我從中感受到的心意濃度可能也就跟每天早上幫我沖一杯咖啡差不多 。兩者都是非常令人開心的! 既然我每天都從咖啡裡感受到了這份心意, 生日當天有沒有再額外慶生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生日不就是用來表示心意的嗎?既然心意有到,那就足夠了。 而且其實最近週間早上我都是喝公司的咖啡, 妻子早上在家便都只沖他自己的份。但也無妨。 當你已經知道對方心意的時候,實際上有沒有沖這杯咖啡, 又有什麼差別呢。 咖啡不就是用來表示心意的嗎?既然心意有到,那就足夠了。 不過我們還是形式上幫 小 狐 熊 慶了個生,送了個禮。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心意有到就好」這回事, 在不確定 小 狐 熊 能不能接受這種形式之前, 保險一點的做法就是先按照世俗的方式為他們慶生。 以免造成 小 狐 熊 有所誤會、心有不甘, 以免他們在心裡 小 劇場上演著為什麼爸爸媽媽不愛他們、 不重視他們,為什麼都不幫他們過生日呢。 這個保險一點的做法概念就有點像是有些人信基督教的理由––「 寧可信其有」: 如果基督教所說的是真的,不信的人就會下地獄, 那當然要相信一下,不然就虧大了; 不過就算基督教是假的,其實根本沒有天堂地獄這回事, 那信錯了也沒有太大損失。在沒有辦法證明真假的情況下, 那麼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姑且信一下。 如果不確定 小 狐 熊 到底會不會是很在意過生日的人, 保險一點的做法就是一律實施慶生, 直到他們可以清楚表明自己的想法為止。 小 狐 熊 的生日禮物都是讓他們自己挑的。 從好幾個月前開始,只要逛街時看到他們有興趣的商品, 我就會問說要不要拍個照紀錄起來,可以當作生日禮物的候選項目。 今年最後定案的結果, 小 狐 選的是一組醫生看診 小 道具, 小 熊 的則是一台滑步車兼滑板車。而且我們物權劃分得很清楚, 小 狐 的禮物就是 小 狐 的...

[小狐熊週記] 20230501 把握開發自動化的當下 Seize the present moment of developing automation

圖片
小狐熊本週即將四歲囉! 前幾天我跟別人提起說:「我快要把講故事這件事自動化了! 之前都要由我來唸故事書來給小狐熊聽, 現在小狐熊快要可以唸給自己聽了!」 養育小孩就像是一個大型的自動化專案, 要不斷地培養孩子自己負責愈來愈多的工作。例如自己吃飯、 自己收拾餐具、自己洗手、自己穿衣穿鞋……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育兒瑣事都盡量自動化,減少父母的手動工作。 當整個自動化專案完成之日,就是父母功成退位之時。 我突然想起來好像有某一篇小狐熊週記在談這件事, 剛剛就翻出來讀了一讀。一讀之下覺得文字雖然不怎麼樣, 但是這個自動化概念倒是相當動人: [小狐熊週記] 20211018 自動化 回顧過去育兒路上每一個小狐熊項目的自動化,都讓我深受感動。 包含吃飯的自動化、收奶瓶的自動化、上推車的自動化、 洗手的自動化、穿衣穿鞋的自動化……每一個小任務自動化的背後, 都代表了生活層次的提升。 我們終於可以把心力從低等需求解放出來, 拿來投資在更高維度的互動之上。 而「兒女自動化」的終點,就在孩子可以完全自己獨立生活、 自給自足的那一天。屆時就算父母完全不投入, 孩子也能自動運行下去。 那我是不是也在殷殷期盼著那一天的到來呢? ……沒有啊。 在我從事寫程式開發的日子裡, user 的需求時時都在動態調整,時不時會出現「我程式都已經寫完了, 卻被告知這個功能不需要了」的情況。 我當時就跟 PM 朋友分享道:「對於這種情況我並不介意。 我負責的就是把功能做好。至於做好的功能有沒有正式上線, 我不在意。」 因為在我把問題想完、想通,並且把程式完成的當下, 我就已得證此道,也已經得到我應得的滿足與喜樂了。 這個程式最終上線與否,對我從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收穫毫無影響。 寫程式的人常常圖的就是那個有趣的體驗。 當我完整解決了一個問題的時候,那個解題的體驗也已經就地圓滿。 在我眼中「程式都已經寫完了,卻被告知這個功能不需要了」 的情況,就像當我玩完了一整場密室逃脫,所有謎題都思考過了、 也都成功解開了,心滿意足地走出店家後,老闆才突然追上來說「 不好意思,因為種種的江湖因素,我們不能把你算是成功通關喔!」 so what? 我都已經玩完整場了,該享受的樂趣也享受完了。 到底能不能被登錄為成功通關,我並不介意。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 我們生養孩子所圖的不只是未來到了人生終點的時候可以在檢核表上 打一個勾, 也不單...

[小狐熊週記] 20230424 跟小狐熊聊天

圖片
有些話我不會跟別人講,因為擔心對方可能會沒有共鳴、 可能也會不知道怎麼回應,最後就落得大家一片尷尬; 不過有些話我會跟小狐熊講,因為我覺得小狐熊反正聽不懂, 他們也就不會對於要如何回應感到為難。他們就算不理我, 我也不怎麼尷尬。 有一天小狐在吃咖哩的時候,我就在一旁說「咖哩不能當飯吃, 但是可以讓飯變得更好吃。就像哲學一樣!」 這句話原本的脈絡是在回應「唸哲學系?哲學可以當飯吃嗎?」 其實不只是哲學, 各式各樣變現期望值不高的知識技能都會面臨這種「 這可以當飯吃嗎?」的質疑。 只在乎能不能當飯吃的思維,我稱之為食用主義。我好奇如果在一個 AI 能夠輕易代工「數、理、工」類型工作的時代, 食用主義的人們會不會改口說「唸什麼資工系?唸什麼電機系? 那能當飯吃嗎?」、「你難道不能踏踏實實地唸個哲學、唸個文學、 唸個歷史、唸個藝術,好好做一份正正當當的穩定工作嗎?」 直到那時,我們才終於能夠真誠地表明「學習這些數理工知識, 是基於一種對真理的探求、是一種對美的渴望。 並不是只為了混口飯吃。」 我趁小狐吃飯時在一旁說什麼當飯吃云云,小狐當然聽不懂, 的確也沒有回應,繼續埋頭拌著他的咖哩醬。 不過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他就能自行品嚐美學的芬芳。 昨天我們一家在外吃晚餐,小狐首先坐不住、吃完了就想要走, 但小熊還在吃。於是我們提議讓狐熊媽媽帶著小狐先離開餐廳, 由我陪小熊繼續吃。小熊對此首先表示反對, 因為小熊也想跟媽媽一起走。我就向小熊提議說「我陪你慢慢吃。 待會吃完走回去的時候,我們可以一起聊天~」 想不到小熊對此立刻表示贊成。 而我其實還沒想好要聊什麼主題,只是做個提議而已。 媽媽帶小狐先行離席後,我和小熊一邊吃, 一邊討論著待會要聊什麼話題。 我一時沒什麼靈感, 剛好想起我前天晚上幫別人上課時在課堂上講了一個小故事, 好像可以拿來重複使用。就跟小熊提議說我來講個小故事給他聽, 小熊則提議要跟我分享關於蓮娜瑪莉亞的話題。 後來吃飽離開餐廳, 小熊在路上先跟我分享了關於蓮娜瑪莉亞的資訊: 「蓮娜瑪莉亞」是個人名。 至於其它的故事都太長了,都忘記了 小熊的分享可真簡短啊……輪到我了,我開始向小熊慢慢地講述了「 三個做工的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概念在 《挑磚好累,但值得……嗎》 和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這兩篇文都有提過,內容皆略有不同。 而這次向小熊口述的則是我即興編...

[小狐熊週記] 20230417 努力修行的人,注定不可能戰勝享受修行的人

圖片
最近時不時就會有人訝異於小狐熊怎麼認得那麼多字, 還以為我們是不是把小狐熊送去了什麼嚴格的學校, 逼著他們每天在水深火熱中學習認字。 我覺得這個訝異是很正常的,因為小狐熊才三歲。 三歲小兒不管是溜滑板、吊單槓、 還是琴棋書畫隨便哪一項來表現一下,都可以讓人覺得驚奇。 像我認得的字明明比小狐熊多了十倍還不只, 但早已沒有人訝異於我怎麼認得這麼多字。因為我已經三十多歲。 方仲永五歲的時候被視為神童,我想是因為他只有五歲。 五歲小兒非常容易做出超越期待的表現, 因為眾人對五歲小孩的期待並不高。 若將五歲神童同樣程度的能力放到二三十歲,也不過泯然眾人矣。 昨天一家四口在車上,小狐熊在後座突然開始討論起標點符號的用途 小熊:「句尾音拉得比較長的時候,可以用破折號。」 小狐:「如果句子還沒有講完的時候,可以用刪節號。」 他們這段對話確實讓我感到訝異。因為這個討論既正確又具體, 超出了我對小狐熊的預期。 但隨即想想,又覺得其實也沒那麼意外。 因為我們三個人過去確實一起花了數百個小時, 在故事書裡一次又一次地體驗了不同標點符號的運用。 因此小狐熊完全有充份的理由講出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錯的是我, 我對小狐熊的學習能力有著錯誤的期待。 ……我的期待太低了😆 作為一個讀書的人與一個寫作的人, 我對於標點符號有一種近乎潔癖的執著。 而當我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 這種對於標點符號的態度也就在我的故事賞析中顯露出來。 標點符號就是作品的一部份,如果閱讀時忽略了標點符號, 那體驗就是缺損的。所以我在講讀故事時, 對於標點符號的運用確實常有著墨。 小狐熊耳濡目染之下也就學會了基本的用法。 話說我前陣子借了一本書來研讀,書名是《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茲引述作者康文炳先生兩段我極為認同的文字如下: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它關乎寫作態度。 人們往往認為標點符號是「小技藝」, 但一位嚴謹的編輯人絕不能這麼想。好的寫作者了解, 標點符號可以協助自己釐清思緒,也讓讀者讀起來清朗明暢。 好的寫作者更知道,熟稔地運用標點符號,能控制讀者閱讀的速度, 從而營造出文稿的節奏感。 把標點符號的螺絲鎖牢、釘子釘好,也絕不僅是一種「小技藝」, 它關乎你對寫作的「態度」!   「我一直相信,好的寫作者必然是字斟句酌的,它對文字的選取、 擺置,有一種近乎潔癖的思慮,對標點符號也不可能大意。是的, 僅懂標點符號,不會讓你寫...